让中医药文化更有魅力(无影灯)
让中医药文化更有魅力(无影灯)
2023-09-12 作者 : 围观 : 378次
黄芪来源于豆科植物黄芪的干燥根,味甘,性微温,为补气的要药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“上品”。黄芪(古时写作“黄耆”)最早记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中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对黄芪名称做出解释:“耆,长也。黄耆色黄,为补药之长,故名。”中医认为黄芪是补气的要药,可以帮助人体补脾、肺气,兼能固表,也就是增强人体抵御外来病毒的能力。此外呢,它还有生津养血、托毒生肌的功效。在临床上,黄芪较多使用在肌肉松软无力、容易感冒、怕风、动则汗出乏力、大便稀溏、舌体胖大有齿痕的气虚人群。在使用大剂量黄芪时,常常要做腹诊,按压腹部松软无抵抗感者,或肚子硕大、特别能吃者,就可以放心使用,俗称“黄芪肚子”。 什么样的黄芪属于好黄芪呢?黄芪分布广泛,道地产于为恒山、太行山山脉为核心的山西北部、内蒙古中西部、甘肃等地。具有根长,色黄,有韧劲的特点。咀嚼有点甜,还伴有明显的豆腥味。像这种就是好的黄芪了。
在我国民间还流传着“常喝黄芪汤,防病保健康”这样的顺口溜,意思就是说:经常用黄芪煎汤或者用黄芪泡水代茶饮,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。
这里给大家一个平补气血的小茶方:
原料:黄精8克、黄芪10克、枸杞子5克、西洋参3克、陈皮3克。
做法:上述药物加入2000毫升的水中煮30分钟, 然后盛入保温杯里, 1日内喝完,每日1次, 最后将药材嚼食。这个小茶方有益气养阴、平补气血的作用,非常适合有体虚乏力、气血衰弱、经常感冒的人群饮用。但注意不适合舌苔厚腻、咳嗽痰多的人群。黄芪不仅是常用的中药,也可以用来调味,煲肉时加些黄芪还有去腥的效果。黄芪与母鸡一起炖,补气补血的效果是最好的。下面把黄芪粥推荐给大家。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年轻时常因接诊人数过多体力不支,日渐消瘦。他与母亲设计出了一种黄芪粥粥,吃了几个月以后,他逐步不感觉到疲劳了,精神比较好了。此后,这种粥朱良春每天早晚坚持吃,吃了一辈子,老先生曾说:“对我的健康、对我精力的恢复、对我衰老的延缓都有很大帮助,所以我一直持之以恒,常年吃它。”
(五天食量)食材:绿豆、薏仁、扁豆、莲子各50克、大枣30克、枸杞10克、黄芪250克。
制作方法:绿豆、薏仁、扁豆、莲子、大枣清洗干净进锅待用。黄芪先浸20分钟,煎15分钟后将水滗出;加一碗水再煎后滗出水。两遍煎后的水合在一起用做煮粥之水。急火煮沸后慢火炖40分钟,加入枸杞一起再煮10分钟。服用方法:每天取五分之一,早饭前和晚上各吃一半。
功效:补益五脏,甚能缓解疲劳。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。